热点彩蛋 | 闫慧,陈慧彤:国内外图情档领域学术热点比较研究
热点彩蛋
2019年至今,我们连续三年发起的“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得到了学界、业界和期刊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
学术热点是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风向标,《情报资料工作》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闫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周文杰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如花教授对2021年度十大学术热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热点的发展脉络,解析热点的深层内涵,分析热点与学科发展的协同关系,助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闫 慧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信息科学学院联合培养博士。
兼任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情报理论方法与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教育统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ASIS&T专业会员、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理事。
研究兴趣长期聚焦社群信息学、数字不平等。
国内外图情档领域学术热点比较研究
— —兼论学术热点与学科发展的协同关系
闫 慧 陈慧彤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范围内最近三年的学术进展,重点梳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热点,并比较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异同,形成对学术热点更大范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采用思辨分析的方法论证学术热点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将学术热点置于学科发展进程中进行宏观考察。
1 中国图情档学术热点的三年回顾
2019年至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图情档系列刊连续组织三次“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所有的学术热点可依据核心要素分为学科、事业、机构、信息与用户。学科和事业视角的热点归纳为:(1)重大时间节点下学科和事业发展的思路,重大时间节点主要体现在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年、“十四五”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百年等;(2)国家重大战略对学科和事业发展的机遇,影响较为深远的重大战略包括新发展格局、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背景等;(3)新环境条件下学术研究的新方向,新环境被归纳为新的技术环境(如大数据技术)、新的制度环境(如新修订《档案法》)、新的政策环境。机构视角的热点主要聚焦在图书馆学领域,尤其关注图书馆发展转型、智慧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推广。信息视角的热点归类为:数字人文、学术评价、红色资源整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开发与服务。用户视角的热点归类为用户行为、用户画像、疫情防控用户数据服务、健康信息学、安全数据服务等。
表1 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分类表
针对2019—2021年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的入选理由、专家与青年学者点评语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去掉不具学科实体意义的词,如年份、“中国”“国家”“时代”“领域”“问题”“体系”等,发现如下规律:(1)2019年排位前20的关键词:图书馆、情报、图书、数据、档案、情报学、学科、数字、用户、阅读、档案管理、智慧、管理、人文、推广、学院、理论、文件、信息、社会。(2)2020年排位前20的关键词:档案、图书馆、学科、情报、评价、数字、数据、学术、记忆、事业、技术、信息、疫情、图书馆学、社会、文化、图书、情报学、治理、安全观。(3)2021年排位前20的关键词:档案、图书馆、数字、学科、事业、健康、数据、学院、信息、智慧、人文、红色、规划、资源、素养、管理、图书馆学、图书、十四五、情报。综上,过去三年学术热点文本中出现八个共同关键词:图书馆、图书、情报、档案、数据、信息、数字、学科,这也反映了一级学科的核心要素,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学科的共同标签紧紧围绕这八个关键词,也代表着一级学科专家学者对学科领地的集体认知,既与一级学科名称有关,也象征着一级学科经过多年发展积累而成的使命。
归纳起来,2019—2021年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内的学术热点聚集在学科建设、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用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学、疫情数据治理、学术评价、数字人文、电子文件管理十大领域。从2019—2021年中国CSSCI核心期刊(含20种期刊)发文角度分析,三年内图情档领域合计发文量为12849篇,2019年发文量为4472篇,2020年发文量为4335篇,2021年发文量为4042篇。其中,排在前15位的主题论文分布为:图书馆主题论文1290篇,另外高校图书馆主题论文882篇、公共图书馆有关论文712篇、智慧图书馆181篇、大学图书馆109篇,阅读主题论文560篇,其中阅读推广367篇、全民阅读97篇、图书馆阅读96篇,知识图谱370篇、文献计量240篇、信息素养176篇、大数据132篇、数字人文126篇、用户画像69篇,图书馆学119篇、情报学108篇。十大学术热点中的学科建设(含学科教育)、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用户行为、疫情数据治理、健康信息学、学术评价(文献计量)和数字人文这九个主题均出现在CSCCI的前十五大主题论文群内。由此得到这样的结论,即三年学术热点基本上与CSCCI的发文量分布高度正相关,十大学术热点的评选结果可以客观地代表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
2 世界图情档学术热点梳理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下的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Science”作为Web of Science类别(该类别在Web of Science-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专业目录下,共包含86种SSCI期刊,截止到2022年2月13日)。虽然这86种期刊并未完全聚焦于图情档领域[1],包含了部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期刊,如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等,但考虑到LIS的跨学科特性以及保证查全率,本研究并不对期刊进行筛选。
具体方法为:将文献出版年限定为2019—2022年,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一共有15510条结果(截止到2022年2月13日)。将文献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最终将前10000篇文献以“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形式导出为纯文本文件。
2.1.2 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ersion:5.8.R3)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论文的中心,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WOS上的关键词规范化程度不高,有时候不能明确反映研究主题,因此,在统计时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清洗原则依据潘玮的DEAN流程[2],通过CiteSpace对keyword进行提取,每个时间切片内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引文,关键词共现后,共提取出327个关键词,人工合并同义关键词,如将“network”“web”合并为“Internet”,将“media”“twitter”“facebook”合并为“social media”,并剔除掉没有检索意义的关键词。最后基于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代表网络模块化的指标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为0.7336(大于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另一个评价指标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8551,大于0.5表示聚类合理,大于0.7表示聚类具有高可信度。
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可以看到排在前四位的国际图情档领域研究热点主题(2019—2022年)是#0~#3,文献量分别是1187篇、1948篇、409篇和342篇。
2.2 社交媒体领域进展
(1)关于COVID-19对媒体和用户行为的影响研究。第一,新冠疫情影响了新闻消费,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历史悠久、公信力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中会更加受公民青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民新闻消费上的不平等[3]。第二,受到新冠疫情危机的影响,用户的社交行为和规则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视角聚焦于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披露的方式和内容的转变[4]、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和信息流行病的传播[5]、强制性线上办公对团队协作的影响[6]。
(2)关于“假新闻”(fake news)的研究。“假新闻”这一术语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大流行,假新闻泛滥成灾,学者们针对假新闻的监测和治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层面,采用内容分析[7]、类型学[8]等方法,基于假新闻的创建者和散布者特征、目标用户特征、内容和形式特征、社交语境特征,对假新闻进行分类、识别[9]。通过研究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可以为预测假新闻的传播提供参考,用户共享假新闻的动机包括对在线信息的信任、感知信息过载、利他主义、信息共享满足感、社交满足感、信息搜寻、消磨时间等。在实践层面,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构建自动有效的在线假新闻实时监测系统,这种自动化监测通常依赖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例如通过训练word2vec模型和递归神经网络模型,来构建突发新闻谣言的检测模型[10];使用事实核查网站,如Classify.news、FackCheck.org、Hoaxy.iuni.iu.edu等[9]。另一种是完善新闻来源的评级机制,新闻来源的信誉评级[11]、突出文章来源和作者的编排方式[12]会影响用户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进而影响他们对于这些信息的参与度。
(3)关于社交媒体对用户影响的研究。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以及社交媒体对用户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典型的为社交媒体倦怠研究。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来探索其前因和后果,以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用户的影响、用户行为的变化。社交媒体倦怠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SNS)、移动即时通讯(MIM)等媒体形式,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反应,包括“疲惫、倦怠、厌倦、沮丧、对沟通不感兴趣”,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学者们采用各种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交媒体倦怠的动因和影响,其中,“压力源—应变—结果”(SSO)
(4)关于社交媒体与数字营销的研究。从社交媒体平台中采集用户生成内容,包括消费者评价、产品或服务推荐等数据,应用数据爬虫、情感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开展实证性研究。例如,在产品规划和研发方面,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来识别产品机会、改进方向[17];在产品推广方面,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被广泛采纳,消费者的品牌社区认同(BCI)及提供奖励[18]、数字影响者的推荐[19]对消费者品牌参与(CBE)有积极影响;功能预期、享乐动机对产品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有积极影响[20];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兼容性、成本会影响中小企业对社交媒体的采纳[21]。
2.3 电子健康记录领域进展
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是健康信息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总体上分为以下三个主题:
(1)关于EHR的数据技术研究。EHR的数据结构各异、碎片化,且分布于不同的编码系统,容易造成“信息孤岛”,降低信息利用效率,因此如何系统地创建、管理EHR的数据,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研究视角聚焦于合成数据生成(SDG)模型[22]、物联网和移动云计算技术[23]、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24]等计算机技术,以实现对EHR数据集进行概念提取、关系分类、端对端系统(end-to-end systems)任务[25]、表型分析研究[26-27]、患者隐私保护[23]等目标。例如使用最佳像素重复(OPR)将电子患者记录嵌入到医学图像中,以保障患者的隐私安全[23]。
(2)EHR数据完整性研究。一是在数据采集上要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信息需求,如采集有关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与酷儿(LGBTQ)这一类特殊人群的有关患者性取向和性别认同(SO/GI)的信息[28];二是可以采取让患者进行自我记录(self-recording)的策略,完善EHR中的种族和民族信息,提高健康数据库的信息质量[29]。
(3)临床医生的电子健康记录使用研究。一方面,通过对HER的日志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可以用来评估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花费的时间[30]。但另一方面,HER的使用会导致临床医生的挫败感和职业倦怠,其中,花费在记录上的时间、在家使用EHRs的时间是造成医生倦怠的关键因素[31-32];供应商、医疗保健组织、付款人、立法者、监管机构的决策[33]、社会影响力、便利条件以及个人创新性[34]都会影响到医生的EHR用户体验、使用意愿。
2.4 文献计量领域进展
文献计量的研究热点围绕着绩效分析和科学图谱分析(SMA)这两个主要领域[35]。在绩效分析的研究中,一是对文献信息源的评估研究。数据源的文献覆盖范围,可以作为评估数据源在不同学科领域全面性的重要依据[36]。不少研究延续了往年关于谷歌学术作为科学信息源和科学评价数据源的适用性的探讨[37],通常以学术搜索引擎和书目数据库(ASEBD)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具体方法包括引入迭代查询优化方法对两类数据源的规模进行评估比较[38]、对两类工具的引文计数进行比较[36],都认为Google Scholar是目前最全面的学术搜索引擎。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对数据库的多语言覆盖率[39]进行比较分析。
二是文献计量指标的研究。一方面,关注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局限性和有效性。传统计量指标中,期刊影响因子(JIF)的失败概率很高,很多情况下接近于50%[40];h指数、g指数、 AR指数、 p指数、综合影响指标(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I3)和学术轨迹(academic trace)也存在局限性,受到作者论文发表数量的影响大于被引次数的影响[41]。另外,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在社会影响评价上是否有效也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例如,使用固定效应商(Mantel-Haenszel quotient, MHq’)指标来评估替代计量指标,认为替代计量指标确实可以反映社会影响的不同方面[42],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上的替代计量数据所反映公众对学术论文的兴趣和讨论,并不等同于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43]。另一方面,提出新的指标,不断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新数字环境下,电子出版物的激增、数据集可用性的提高,降低了对论文开展细粒度内容分析的难度。Bornmann等[44]引入了一种新的引文分析方式——引文概念分析(citation concept analysis,CCA),揭示某些高被引的里程碑式出版物中的科学概念对引用作者的认知影响力。Sivertsen等[45]提出了一种新的计数方法——修正分数计数(Modified Fractional Counting,MFC),消除了单独发文较多的科学家和合作发文科学家之间在论文产量方面的极端差异,更加准确地反映科学家的论文生产力。
三是未来影响力的预测研究。具体的预测方法中,不仅包括对传统文献计量指标进行改进,如通过加权组合期刊的早期引用和期刊影响因子来预测期刊的长期影响力[46];也应用了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模型,如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技术来训练引用次数预测模型,来预测已发表论文[47]、某一学科领域[48]的发展趋势;基于altmetrics.com数据和神经网络构建引文预测模型[49]。
在科学图谱分析领域中,主要是对科学计量工具的研究。新的科学计量工具如基于Python的开源科学计量工具ScientoPy,可以合并Scopus和WOS两个不同来源的信息,根据较高的平均增长率(AGR)进行主题趋势分析[50];SciKGrap是一种基于语义分析来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可以对论文内容而非元数据和引文信息进行分析[51]。
2.5 知识管理领域进展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图2)可以看到,“知识管理”主题簇下的关键词主要有:模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采纳、创新、影响等。模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可以归为信息管理技术一类,而采纳、创新、影响则与知识管理带来的绩效、知识管理的具体行为相关。
第一,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在决策支持、创新驱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常用的有基于规则的推理、语义语言分析、贝叶斯网络、相似性度量、神经网络等技术[52]。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数字技术的伦理问题,学者针对算法偏见、用户隐私、网络犯罪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53]。
第二,知识管理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知识管理对组织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公共部门、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领域,探讨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绩效(innovation performance)之间的联系。知识管理能够增强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对组织的创新绩效、部门运营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学者细化到了知识管理的全流程,探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的整个知识管理流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知识管理绩效的不同影响[54-55]。
第三,知识共享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包括提供和接受知识,对组织的创新能力、财务绩效具有积极影响,是知识管理工作的关键流程。不少学者对知识共享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包括组织环境(奖励互惠、IT基础设施[56]、高层管理支持[57]、信任和社会互动[58])、文化背景(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绩效导向低)[56]、游戏化体验[59]等;内在动机包括个人特征(年龄、性别)[56]、个人努力(generativity striving)[60]、自我效能[57]、个人吸收能力[58]、行为考虑、道德考虑、预期后悔[61]等因素。
第四,知识隐藏研究。不少研究对企业组织、学术界中知识隐藏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探究。知识隐藏包括垂直(上司对下属)、水平的(同事之间)两个层面。知识隐藏的前因包括竞争压力[62-63]、害怕负面评价、害怕不利后果、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嫉妒情绪[64]、心理特权(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65]等人格特质;糟糕的人际关系、缺乏信任等人际因素[63];鼓励知识隐藏的公司文化氛围[63];组织分配、程序和人际互动上的不公平[66]、社会支持水平低[63]等情境因素;以及保密规范等知识相关因素[66]。在影响上,知识隐藏会阻碍知识共享,降低人的自我效能,从而影响个人和组织创造工作行为的发展[66-67],因此在组织的知识管理中,要对知识隐藏行为进行控制。
3 国内外学术热点的比较
从2019—2021年的CSSCI发文主题、专家学者评选的国内十大学术热点以及SSCI发文主题的比较可以发现世界范围内图情档学界的论文成果具备如下共同特征。
第一,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健康信息相关领域的信息管理问题。从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期刊范围内2019—2021发文来看,健康信息主题论文55篇,疫情主题论文43篇,公共卫生事件34篇,健康信息学15篇。另外,健康信息主题论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15个有意义的关键词为:健康信息(43次)、影响因素(17次)、公共图书馆(8次)、健康信息服务(7次)、网络健康信息(4次)、搜索行为(4次)、回避(4次)、甄别(4次)、信息行为(3次)、聚合模式(2次)、扎根理论(2次)、健康信息行为(2次)、信息获取(2次)、在线健康社区(2次)、UCG(2次),简言之,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健康信息甄别行为、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等为主要的学术主题。三年的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疫情防控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健康信息学成为热门主题。国内的两类热点与SSCI反映的电子健康记录领域相互呼应,成为国内外共同的学术热点。
第二,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包含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从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期刊范围内2019—2021发文来看,社交媒体为关键词的文章出现117篇,社交网络77篇,SNS主题10篇。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20个关键词为:社交媒体(60次)、替代计量(9次)、图书馆(4次)、扎根理论(4次)、用户信息行为(4次)、影响因素(4次)、社交网络(3次)、信息隐私顾虑(3次)、中辍行为(3次)、研究热点(3次)、研究综述(3次)、信息过载(2次)、微信用户(2次)、健康信息(2次)、网络舆情(2次)、分享意愿(2次)、服务推荐(2次)、阅读推广(2次)、信息迷雾(2次)、探索性研究(2次)。归纳起来,主要聚焦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的信息行为、信息隐私、社交媒体中辍行为、信息过载、健康信息行为、信息分享行为等主题领域。三年的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用户行为画像、疫情下信息行为、健康信息行为等成为重点关注领域。SSCI反映的社交媒体下世界学术热点有COVID-19对用户社交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对数字营销信息分享的影响。国内期刊中社交媒体论文和专家学者评选的两类学术热点与SSCI反映的学术热点均关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搜寻、分享、过载、中辍、信息疫情等核心问题。
第三,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文献计量与学术评价问题。从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期刊范围内2019—2021发文来看,文献计量主题的论文321篇、学术评价主题论文51篇、知识图谱类论文463篇、CiteSpace分析类论文292篇。其中,文献计量主题论文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分布为:文献计量(109次)、文献计量分析(64次)、知识图谱(32次)、可视化(26次)、CSSCI(20次)、Citespace(15次)、WOS(10次)、科学计量(6次)、替代计量(5次)、治理研究(4次)等,归纳起来,主题主要聚焦在知识图谱、科学计量、替代计量、可视化分析等。专家学者评选的十大学术热点中出现了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研究。SSCI统计的学术热点中关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聚焦在文献信息源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未来影响力预测等主题。国内在文献计量领域的学术热点与SSCI的共同点较多,聚焦在计量指标、计量方法、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等方面。
除上述三个共同的热点领域之外,国内外学术界在学术热点中还存在交集的领域有:图书馆管理,数据隐私、安全与治理,在线用户信息行为,经济增长等社会问题与学科的关系等。
相较于SSCI所反映的世界范围内学术热点,我们所评选的学术热点与CSSCI文献分布反映的学术热点的独特性在于:十大学术热点的评选中综合考虑了客观上的学术论文主题分布规律、主观上对学科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结合点的认知、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潜在影响力的期许,从2019年到2021年,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关的热点数量明显增加。2019年十个热点中有三个热点与国家发展形势与战略有关,分别是国庆70周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2020年十大热点中有六个热点与国家整体形势和战略需求有关,分别是十四五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发展需求、新冠疫情防控、新文科建设、新修订《档案法》;2021年十大热点全部与国家形势与发展战略重点有关,分别是建党百年、十四五、国家治理体系、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国家数字素养行动、新发展格局、新文科建设、世界大变局等。一级学科学术研究重点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这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本学科走向更宽广的学术与事业舞台的道路上需要坚持的主线。
4 学术热点与学科发展的协同关系
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热点的进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关系与可见的协同空间。学科是学术积累的结果,能否成为科学分支取决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拥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传统学科的兴衰受到国际形势、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界和行业界的协同程度等复合影响;新学科的产生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政策、人才队伍、学术研究成果、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等的进化与成熟。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变化。根据教育部对学科点评估的动态调整结果,近年来有9个理工类大学学科点、4个综合类大学学科点、2个医学类学科点和1个农业类学科点接连被取消,而取消的学科点都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一级或二级学位授权点。在中国,传统学科的发展低谷与国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类似之处,iSchools联盟是国外传统学科强校为了拓宽学科领域、挽救不冷不热甚至是走向衰落的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态势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去图书馆化”是学者们给予iSchools联盟最显著的学术标签。中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潮流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大面积高考改革为核心特征。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重大调整直接导致规模较小学科点更艰难的生存境地,关于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压力下调整压缩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空间的个案已呈现燎原态势;新文科建设对整体上向来相对保守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参与交叉学科建设的使命、任务与路径提出更高要求;高考改革对计划色彩更重而“市场化”不足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本科生源乃至研究生生源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尽管我国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但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主体图情档学科点似乎并没有相向而行,在日益激烈的招生市场上拿不出太多有效的根本举措。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事实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部分学位授权点新增了若干新二级学科或新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数字人文二级学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数据管理专业,武汉大学的数据科学和保密管理二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分析或商业分析二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竞争情报二级学科。这些二级学科的新兴发展势头受到学术研究逐渐升温的学术领域的深刻影响。以新增的二级学科数字人文为例,以“数字人文”为关键词检索学术论文,第一篇数字人文论文出现在2005年,一直到2014年该领域的年度论文数量才突破10篇,达到11篇;从2016年到2020年的数字人文主题论文数量连年呈现100%的增幅,数字人文俨然成为新兴的学术热点领域。与此同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从2019年开始连续推出本科层面的数字记忆厚重人才培养计划、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数字人文硕士学位,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接连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从2019年先后推出数字人文学术连续出版物。数字人文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持续积累着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师资队伍,基于数字人文技术、实践项目和知识体系搭建的课程体系逐渐成型,从而推动数字人文成为二级学科,学术热点对学科建设的影响轨迹清晰可见。
2019年至今,十大学术热点的三次评选活动,其动员和影响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范围之广,应该是前所未有。既是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界和业界合力提升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开拓更广阔空间的集体尝试。学术热点所属的学术领域组成学科理想版图,学术热点引领学科发挥更大价值的宏观和中观情境推动学科获得更多更重要的关注和信赖,从而更大程度造福于学科发展;学科发展的进展与成果映射到动态变化的学术热点中。这些构成了学术热点与学科建设之间螺旋式协同进步的动力机制。
本文为节选版,完整内容请参见
《情报资料工作》2022年第2期
重磅消息:2021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热点彩蛋:2021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专家深度解读
图情档学界交流群公开招募了!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网公众号图情档学界高端学术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
请联系小编微信(ID:chonger675341),申请好友主题“姓名+单位+职务”。
图情档学界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